“直播寫作業”不宜模仿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15日 09:59教育裝備網
孩子寫作業磨蹭,有什么好辦法?據媒體報道,浙江一位母親嘗試“直播寫作業”的方法,讓孩子在鏡頭前完成作業,意外發現效率明顯提升。這場兩小時的直播吸引近兩萬人次圍觀,隨后在家長圈引發模仿熱潮。
“直播寫作業”的做法看似機智,但當“云監工”成為治愈磨蹭的藥劑,當點贊鮮花取代親子溝通,我們需要反思:這種方式真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嗎?是否會讓孩子產生“為他人眼光而學”的功利心態?
“鏡頭魔法”的背后,是孩子對“被觀看”的本能反應。心理學中的“觀眾效應”確實能改變個體行為,但這種基于外部監督的“高效”,恰如提線木偶的舞蹈——線在誰手,舞向何方?那個因“網友說寫字不好”就立刻擦掉重寫的孩子,內心正在經歷怎樣的價值重構?當學習動機從求知欲蛻變為表演欲,當成就感源于點贊數而非破解難題的喜悅,這種效率提升的代價未免過于沉重。
令人憂心的還有家長角色在這場表演中的悄然退場。鏡頭前母慈子孝的和諧可能只是一時的假象。如果傳統教育中“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被簡化為技術層面的監督技巧;本該在試錯中建立的信任關系,被濾鏡下的完美形象所替代;當吼叫被克制只因“不好意思”,當沖突化解依賴第三方注視……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情感紐帶很可能已經被架空。
“直播寫作業”的流行,某種程度上是一些家長教育焦慮的數字化投射。因為怕孩子落后,怕親子沖突,所以急著找捷徑,想要更快地完成學習任務。然而,教育從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對深度思考、學習樂趣的忽視,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有家長欣喜于“直播是那段時間孩子寫字效率最高的一次”,卻忘記反思:效率之外,孩子可曾體會過漢字的結構之美?可曾在某一刻為某個詞語的精妙而怦然心動?
技術對教育的介入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利用好技術。倘若直播只是偶爾的游戲,尚可理解;但如果其成為督促孩子寫作業的依賴模式,絕非正途。教育終究要回歸面對面的溫度,需要有允許犯錯的包容度——這些,是再多的虛擬鮮花也無法替代的。
在效率至上的時代,那些看似低效的陪伴、那些允許磨蹭的留白、那些不帶目的的探索,很可能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表演式學習或許能暫時提升效率,卻難以培育出真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內在驅動力的人才。教育是一場靜待花開的旅程,任何試圖用表演加速這一過程的嘗試,最終都可能讓我們離教育的本質越來越遠。
(作者系公職人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