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電大學打造科教融合創新體系服務國家戰略——挺通信脊梁 筑強國基石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20日 09:39教育裝備網
移動通信、光通信、信息網絡……在北京郵電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學?萍汲晒箯d完成展陳更新與設施迭代。百余項優秀科研成果匯聚,數十件實物、系統、沙盤模型陳列,通過實物展示、互動體驗和多媒體演示等豐富形式,生動呈現北郵人在信息通信領域攻堅克難的奮斗歷程,以及為挺起我國信息通信事業脊梁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近年來,北京郵電大學始終堅持將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光榮使命,創新基因持續迸發澎湃動能,步履鏗鏘勇攀科研高峰,產教融合服務國家戰略,加快打造信息通信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研“質”“量”雙升
創新活力持續釋放
2025年6月,在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決賽期間,面對總面積超6萬平方米、通道縱橫交錯的地下停車場帶來的“尋車位難、找電梯難”問題,北京郵電大學團隊部署的“北斗+5G室分”室內定位導航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該系統實現了從地面到地下的無縫銜接導航,引導參賽車輛精準直達最靠近賽場電梯的空閑車位,徹底解決了陌生復雜室內環境的尋路難題,充分展現了該技術在遮蔽空間場景中的應用潛力。
從解決一個具體場景的難題,到服務“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宏偉藍圖,這正是北京郵電大學科研工作的縮影。
“十四五”以來,北京郵電大學科技創新活力持續釋放,科研事業發展各項核心指標實現大的躍升。學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能力不斷增強,獲批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數量跨越式增長,較“十三五”期間翻了一番。重大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5項,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百余項,獲中國通信學會科技獎全國唯一特等獎,獲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通信學會等行業科技獎勵超200項,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國家級、省部級人才新增入選數量穩步增加,科研工作“質”與“量”顯著提升。
“為持續釋放科研創新活力,使科研事業發展各項核心指標實現新躍升,學校形成具有信息科技鮮明特色的創新文化,實施科研活動全流程誠信管理。學校聚焦科研發展戰略方向,系統梳理與完善科研管理規章制度,優化科研管理機構設置;健全評價機制,加強多元化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優化基地布局,加強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打造承載下一代信息網絡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大科創裝置!北本┼]電大學黨委書記續梅表示。
加強基礎研究,提升面向科技前沿的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信息優勢,提升開拓新興學科方向的交叉創新能力;強化任務導向,提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技術攻關能力;深化產學研協同,提升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轉化能力;加速資源轉化,提升面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科研育人能力;拓寬交流渠道,提升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國際科技合作能力……一連串布局和進步,見證了北京郵電大學近年來的前進步伐。
攻堅“卡脖子”難題
鍛造信息領域“國之重器”
從3G突破,到4G并跑;從5G領跑,再到6G布局。中國移動通信之路的修筑,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是見證者,亦是參與者。
今年,中國通信學會正式發布2024年度信息通信領域十大科技進展,北京郵電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技成果“面向6G智能通信融合外場試驗網”,位列十大科技進展之首。張平團隊基于通信與智能融合的多項關鍵技術,搭建了國際首個通信與智能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驗證了4G、5G鏈路具備6G傳輸能力的可行性。這一通信系統設計智能而簡約,其容量、覆蓋、效率3項核心指標均顯著提升。
相較于5G,6G具有更高速率、更低時延、更廣的連接密度,還能實現通信與智能、感知的深度融合。“新一代通信技術需探索新路徑,要從‘堆疊式創新’邁向‘顛覆性創新’。”張平說。
如何大力加強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深化有組織科研,加快打造信息通信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學校圍繞6G、全時全域光通信、天地一體化網絡、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先進信息材料與器件等信息學科前沿領域,聚焦從0到1突破方向,有組織開展核心科學問題攻關。面向數學、物理、系統科學等基礎學科,圍繞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博弈論等融合與發展,形成一批特色化研究方向并進行長周期支持。瞄準科研范式革新,引導師生將人工智能方法與工具同各領域科研工作深度結合,探索科學智能新范式!北本┼]電大學校長徐坤說。
學校聚焦國家急需解決的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建立重大任務導向的舉校體制,集聚跨學院、跨學科、跨機構研究力量,搭建協同攻關大平臺,提供超常規保障支持。面向“網絡強國”“航天強國”“制造強國”“文化強國”等國家戰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衛星互聯網、光電芯片、智能制造、文化計算等方向,實現變革性硬科技儲備。一系列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為突破“卡脖子”領域關鍵技術、建設“國之重器”作出了重要貢獻。
構建產學研融合創新生態
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在北京郵電大學“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的支撐下,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2023級博士生張迪完成了從課程學習者到項目主導者的科研蛻變。
利用平臺的算力與課程資源,張迪夯實了醫學影像智能分析的算法基礎!盎诖,我主導開展了‘基于擴散磁共振的腦白質纖維智能重建’創新研究,構建了從纖維方向分布函數估計、纖維追蹤到纖維束分割的全流程分析方法,并推進其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此外,平臺的有力托舉助我成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英國劍橋大學聯合培養。這段經歷不僅拓展了我的國際學術視野,也為項目帶來了新的數據資源與合作機遇。”張迪說。
張迪的成長歷程是北京郵電大學構建產學研融合創新生態的生動縮影。學校堅持問題導向,以“科研與教學結合、基礎與前沿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為原則,圍繞“基礎創新、應用研究、產業落地”整個創新鏈打造全通信領域科教融合創新體系。
“我們構建體系化、規;、集群化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學?偼顿Y約4.9億元,建設9個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強化基礎研究試驗能力,引導基礎科學研究向突破瓶頸、原創基礎理論方向發展。同時,圍繞‘網絡強國、網信報國’重要使命,建有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5個省部級科研基地、8個國際合作類基地,強化有組織科研攻關能力,引導科研團隊向解決關鍵問題、成為領域單項冠軍的方向發展!北本┼]電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劉亮介紹。
在北京郵電大學,先進儀器設備、試驗數據等科研資源面向全校開放,形成了“理論—實踐—創新”良性循環生態,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一流的實踐育人環境,有力促進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學校還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與成都、雄安等地政府部門共建異地科研機構,與三大運營商等龍頭企業共建創新中心,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引導科技創新向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學校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培養符合國家需求、產業需要的高層次拔尖人才!毙炖ふf。
七秩薪火,春華秋實。歲月不輟,步履鏗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北京郵電大學將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擔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