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積極構建“天津+山東+省內”三方協同幫扶體系 集聚一批隊伍 帶動一片發展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20日 09:42教育裝備網
天津幫扶團隊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第二中學推行高效課堂模式,教學成績飛躍;山東幫扶團隊在隴南市西和縣第一中學推行“級部管理制”,激發教師積極性……自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甘肅省教育廳聚焦23個幫扶縣教育發展“短板”,積極構建“天津+山東+省內”三方協同幫扶體系,統籌省級專項資金1.82億元、選派省內骨干師資454名,爭取東西部協作及其他幫扶資金2.24億元、累計接收天津和山東選派教育人才233名,推動39所受援學校教育管理、教學質量、教師隊伍能力、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四個明顯提升”。
1
理念破冰,教育管理提質增效
清晨六點半,校園里書聲瑯瑯。充分利用早晚自習前的碎片化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是青島十七中副校長、西和一中校長王世柱“嫁接”過來的經驗。針對教育理念落后、課堂模式刻板等問題,王世柱和幫扶團隊積極推行“級部管理制”,將管理權下沉至離學生最近的年級組,建立“年級主任負責、學科組長落實、班主任包班”的三級管理體系,激發了教師活力。
在靖遠縣第二中學,校長胡熙瑩引入天津市和平區第二十一中學的治校體系,構建以“年級—班級—宿舍”為縱向、“課堂—實踐—心理”為橫向的“三縱三橫”德育網絡;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中學,學生隨時可以在教學樓內的書吧與濟南大學城實驗高級中學的學生“時空連線”,共讀一本書。如今,該校高一、高二年級每周都專門開設一節閱讀課,形成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甘肅省堅持“省級統籌、市縣聯動、校際結對”工作思路,推動“一縣一方案”完善落地。各幫扶團隊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累計組建教學團隊368個、制定新制度347項、修訂完善制度605項,實現從“一人幫扶”到“整校幫扶”的質效倍增效應,再梯次延伸到縣域其他學校,從“一校受益”到“全縣受益”。
2
攜手同行,課堂教學迸發活力
2022年8月,濟南中學副校長董洪海“掛帥”,集結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蘭州市第五十八中學、定西市第一中學三地四校的11名教師組成“教育特戰隊”,成為臨夏州積石山縣積石中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聚焦高考備考,以常態化公開課、示范課引領,以教研促教學提質。幫扶教師擔任班主任,重塑學生學習生活習慣。”董洪海欣喜地說,根據當地多民族聚居特點,幫扶團隊還開設了多個非遺傳承課程。2024年,積石中學獲得“甘肅省民族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這樣的變化并非個例。在舟曲縣第一中學,天津市和平區教師馮憲偉帶領團隊深入剖析甘肅近3年高考真題,結合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為學生備考精準把脈,得到了師生家長的一致認可。
為幫助受援學校更新教法、提升效率,幫扶團隊推動課堂教學從“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轉型。同時,充分挖掘省內外名校優質資源,推進形成區域間、學校間教育數字化幫扶新形態。平涼市靜寧縣威戎中學引入天津市楊村一中“周一行動”教研模式,和援派教師所在學校常態化開展在線備課、互動教研等活動。
在天津市和平區幫扶下,舟曲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024年順利通過甘肅省教育廳優質校建設驗收;青島11所職業學校與禮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搭建起“專業對專業、教研組對教研組、教師對教師”的“三全覆蓋一對一幫扶”實踐模式,學校辦學實力明顯提升,并申辦成全省首批“3+4”中本貫通、“五年一貫制”學校。
3
雙向奔赴,夢想之光點亮師生
文縣一中語文教師周海安來自青島市即墨區第一中學,第一個幫扶任期結束后,他又提出申請繼續幫扶。2023年8月,文縣一中成立周海安名師工作室,通過師徒結對等多種途徑帶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打造一支“留得住、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3年來,各幫扶團隊建立名師工作室70個、結對師徒1802對,組織干部、教師赴天津、山東跟崗研修1209人,通過“教師輪訓、師徒結對、跟崗研修、名師引領”多維度培養,推動39所受援學校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在各類賽事中獲得國家級獎項245項、省級獎項1424項。
此外,甘肅省教育廳健全激勵保障機制,將年度幫扶成效考核與職稱評聘、評優評先掛鉤,激發了廣大教師積極性。同時,全力保障援派教師福利待遇,讓教師吃下“定心丸”。據統計,2024年幫扶教師職稱晉升率達到78%。
甘肅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進一步整合東西部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從“師資輸入”向“造血式”幫扶拓展深化,實現縣域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形成“引進一個、集聚一批、帶動一片”的倍增效應。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