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西遷精神”可觸可感——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20日 10:06教育裝備網
“這張1956年的西遷專列乘車證,是館內最珍貴的文物之一。‘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這十個字,曾指引著6000余名交通大學師生從黃浦江畔奔赴渭河之濱。”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學內的交大西遷博物館,南洋書院大二學生周子翔站在玻璃展柜前,向新生們娓娓道來。
當年,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工業建設布局等方面考慮,作出了交通大學遷往西安的決定。交大師生義無反顧背起行囊,一路向西。
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遷移,更是一次精神的長征。西遷人的行囊中,裝著教案、實驗儀器,更裝著一腔報國熱血。如今,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被濃縮在這座2400平方米的展館中。彭康校長的日記本、西遷教授穿過的棉衣、草棚搭建的禮堂、手寫的教案、精密的試驗儀器、交大西遷后創造的諸多第一……2200余件照片、圖表和實物等展品,每一件都在訴說著“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忠誠與擔當,以及篳路藍縷西遷創業的艱苦歷程和輝煌成就。
“近70年過去,老一代西遷人大多已長眠于黃土地,但‘西遷精神’的火種卻在一代代青年中燎原。”西安交大校史專家賈箭鳴說。
在這座博物館,一群年輕人正完成著從聽眾到講述者的蛻變。學生講解員、西安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學生羅永睿說:“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共情,‘西遷精神’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能與我們價值觀共鳴的力量。”經濟與金融學院學生孫靜茹被陳學俊教授舉家西遷的事跡深深觸動,暑假選擇奔赴西部鄉村支教,“‘西遷精神’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奉獻的理解,激勵著我從‘小我’走向‘大我’”。
為了讓歷史更鮮活地呈現,博物館探索數字化創新。對展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利用,采集了400余位西遷親歷者音視頻資料。通過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術,把實體展覽“搬”到線上,觀眾掃描展品下方二維碼就能“喚醒”歷史。開發AI智能體推動西遷歷史的動態交互,“草棚大禮堂實景體驗課”等虛擬體驗讓“西遷精神”可觸可感。
同時,“1+5+N”的宣講矩陣以博物館為主體,依托大學生講解團、中學生宣講團、紅領巾講解員、教職工志愿講解團和銀齡宣講團5支隊伍,聯結校內外多個平臺。
“我們講述著西遷前輩的故事,而他們也在塑造著我們。”周子翔說,“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19歲的‘我’逐漸成長為更愿意吃苦、更敢于扎根、更樂于奉獻的‘我們’。”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自2018年開館至今,交大西遷博物館已累計接待參觀者107萬余人次,獲批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33項稱號。30余名學生講解員榮獲全國和省級榮譽60余項。在“西遷精神”的回響中,新時代青年正接過火炬,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昂揚向前。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