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未成年人沉迷AI情感陪伴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20日 10:11教育裝備網
對未成年人來說,若缺乏有效監管、正確引導和防護,AI情感陪伴很可能成為一個深不見底的“數字陷阱”
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普及,AI情感陪伴類應用軟件迅速走紅。相關調查顯示,國內數款“沉浸式角色扮演”AI情感陪伴類應用軟件,不僅充斥著獵奇角色和危險劇情,還會在用戶“調教”后采用露骨言論進行誘導。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應用軟件已經吸引大量未成年人使用,而軟件內置的青少年模式卻形同虛設。
AI情感陪伴類應用軟件最初的設計初衷,是以人工智能算法模擬人類的情感交互,為用戶提供聊天、心理疏導甚至戀愛模擬體驗。但對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若缺乏有效監管、正確引導和防護,很可能掉入深不見底的“數字陷阱”。“算法式親密關系”一旦固化,會造成未成年人對現實社交的疏離,以及對自我認知的扭曲。為促使未成年人健康使用AI情感陪伴類應用軟件,應通過構建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協同的社會治理體系,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安全的AI應用環境。
面對AI情感陪伴類應用軟件的擴張,監管體系亟須升級。相關部門應出臺“AI情感陪伴類應用軟件未成年人保護指南”,推進AI分級制度,明確平臺內容審核、數據保護、防沉迷機制等責任邊界,落實平臺算法備案審查制度,對算法推薦機制是否誘導成癮進行第三方機構評估。在此基礎上,應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定期對相關企業和平臺服務商進行安全評估,并將結果向社會公示,接受公眾監督。
企業須將未成年人保護理念內置于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之初,做到“事前預防、事中過濾、事后干預”的全流程防護。在準入端,優化未成年人注冊、登錄驗證機制。通過實名認證、“一號一用”等多種方式,完善應用軟件的青少年模式。為防止未成年人偷用家長身份登錄,可以通過研發應用聲紋識別、行為分析等智能認證技術和預測系統,實現更精準的未成年人身份識別與動態年齡驗證。在內容端,融合關鍵詞過濾與深度學習語義理解等技術,對AI對話內容進行實時監測,精準攔截不良信息。在干預端,設立未成年人時長管理功能,開發家長監管模式,讓監護人能夠實時掌握未成年人使用軟件的情況。
推動家長、學校和社會多方協同共治。首先,家長需要履行監護職責,引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AI使用習慣。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因此,家長有責任加強對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的關注,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監督,筑牢用好AI的第一道防線。其次,學校可以通過開設“AI倫理與安全”相關主題講座、班會等,加強對學生使用AI的教育和引導,通過社會情感能力教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AI情感陪伴。當學校和教師發現學生出現涉及AI應用軟件不良內容傳播時,應及時干預和告知家長。與此同時,凝聚社會合力,加大對“誘導青少年聊色情、獵奇話題”APP案例的警示宣傳力度,曝光不良運營手段,提高未成年人網絡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AI情感陪伴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它折射出人類情感需求與數字技術的交匯。AI情感陪伴不只是技術娛樂的新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新挑戰。技術越溫柔,越需要理性約束,技術不應是隱匿于監管盲區的“數字荒野”,而應成為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智慧花園”。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講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