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f1zdx"></strike><span id="f1zdx"><dl id="f1zdx"><ruby id="f1zdx"></ruby></dl></span>
<span id="f1zdx"><dl id="f1zdx"><del id="f1zdx"></del></dl></span>
<span id="f1zdx"><video id="f1zdx"></video></span><span id="f1zdx"><video id="f1zdx"></video></span>
<span id="f1zdx"></span>
<th id="f1zdx"></th>
<th id="f1zdx"><video id="f1zdx"><span id="f1zdx"></span></video></th> <strike id="f1zdx"></strike>
<ruby id="f1zdx"><i id="f1zdx"><del id="f1zdx"></del></i></ruby>
<ruby id="f1zdx"><dl id="f1zdx"><del id="f1zdx"></del></dl></ruby>
<strike id="f1zdx"><ins id="f1zdx"><del id="f1zdx"></del></ins></strike><span id="f1zdx"></span><span id="f1zdx"><dl id="f1zdx"><ruby id="f1zdx"></ruby></dl></span>

會士

歡迎 公少華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王影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楊四海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秦濤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李沁烊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熊瑋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劉鑫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李晉奕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霍圓圓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劉毅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夏新輝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YUSRAN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張琪琪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曾祥群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韓義豪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劉瑞瑞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史沛東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孫曉悅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劉中剛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梁穎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咨詢:haojiangtao@iccas.ac.cn

點擊申請中國化學會會員

丁建東

男, 復旦大學,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會士

專業領域

高分子

學習/工作經歷

88.06, 理學學士 復旦大學生物系生物物理專業 (導師:李慶國教授)
畢業論文: 嗜鹽菌紫膜蛋白的質子泵機理的研究
91.06, 理學碩士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導師:楊玉良教授)
畢業論文: 液晶小體系自組織結構的研究
95.01, 理學博士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導師:楊玉良教授)
畢業論文: 高分子液晶的復雜非線性流變行為
98.08~99.08,博士后 由王寬誠基金資助,在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系從事高分子嵌段共聚物自組織結構的研究(英國皇家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材料系主任Windle教授課題組)
1995.05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副教授
1998.05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教授
1999.05~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3.03~ 復旦大學藥學院兼職教授
2004.08~2004.09 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物理化學研究組(Prof. J. Spatz組)高級訪問學者

學術成就和學術貢獻簡述

丁建東長期研究聚合物分子工程。早期側重高分子凝聚態物理的基礎研究,并于1998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化學學部)。為拓展新的學科生長點,他隨后探索生物醫用高分子,并通過持續合作取得了全鏈條的創新成果: (一)發展了可熱致凝膠化的高分子體系。合成了可降解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建立了相應熱致物理水凝膠的逾滲膠束網絡結構模型,確立了熱致水凝膠的分子設計三原則,使相關兩親性高分子有望作為可注射性組織再生材料和儲庫型藥物緩釋載體等應用領域的國際首批次醫藥用原材料。核心專利經復旦大學同意向初創公司轉讓。 (二)提出了金屬-高分子復合支架。發現可降解聚酯涂層與鐵的組合有意外效果,反向加速了生理條件下的鐵腐蝕、且顯著降低了腐蝕不均勻性,并闡明了機理。合作研發的國際首款金屬-高分子復合型可降解冠脈支架處于已進入臨床試驗,累計植入927例。 (三)研發了經表面改性獲得適宜細胞響應的封堵器。創建了適于細胞研究的圖案化表面高分子平臺,建立了材料表面調控細胞行為的半定量的基礎理論。以所揭示的材料表面細胞黏附和遷移規律為指導,設計快速內皮化的表面。合作研發的國際首款具有表面修飾的左心耳封堵器成為預防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新型醫療器械,已在49個國家和地區臨床使用2.3萬例。

化學公益貢獻簡述

(一)對化學學科基地平臺的貢獻。丁建東團結帶領同事、在幾代人努力基礎上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提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領域僅有的兩個高分子學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二)對化學教育和科學普及的貢獻。擔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委員、《功能高分子》雜志副主編、中國卓越期刊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執行副主編。擔任或曾任Macromolecules等國際期刊的編委或顧問編委。三十年來長期授化學類基礎課,為高分子科學系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多次給本科生以及上海和黑龍江等地的中學生做科普講座。在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教育雜志合作發表論文,為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歷史上的第一篇。
(三)對促進中國化學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貢獻。在全國高分子年會、中國生物材料大會、在美舉辦的國際生物醫學大會等重要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馬普所等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所做專題報告。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授予丁建東Fellow榮譽。他還曾組織中法高分子雙邊會議,作為中方團長率高分子代表團赴巴黎訪問;作為大會主席兩度舉辦聚合物分子工程國際學術會議。

代表性成果

論文 1: Lin Yu, Huan Zhang, Jiandong Ding*, A subtle end-group effect on macroscopic physical gelation of triblock copolymer aqueous solutions, Angew. Chem. Int. Edit., 45, 2232-2235 (2006)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通訊作者,提出學術思想。采用開環聚合得到聚酯和聚醚組成的兩親性嵌段共聚物,發現一個乙?;亩嘶揎椉纯蓻Q定聚合物水體系是否升溫呈現sol-gel相轉變。這一分子設計思想引領了通過改變端基實現熱致凝膠化的一系列后續研究。韓國高分子學會前主席的Macromolecules論文在前言及討論部分重點引用該文,表明將Ding group的端基修飾策略拓展到了含多肽的嵌段共聚物熱致水凝膠體系。

論文 2: Shuquan Cui, Lin Yu, Jiandong Ding*, Semi-bald micelles and corresponding percolated micelle networks of thermogels, Macromolecules, 51, 6405?6420 (2018)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通訊作者,提出學術思想。開展動態蒙特卡羅模擬,并設計了開環聚合反應、流變學、光散射、熒光共振能量轉移等實驗方案,提出了semi-bald micelle(半禿膠束)這個新膠束類型,發現其逾滲膠束網絡構成相關物理水凝膠的內部結構,揭示了凝膠化機理。最終提出了可熱致凝膠化聚合物的分子設計三原則,被國內外同行所借鑒,新加坡化學會會長稱“正是站在其肩膀上,我們看到了該領域的方向”。

論文 3: Kaiting Wu, Lin Yu*, Jiandong Ding, Synthesis of PCL-PEG-PCL triblock copolymer via organocatalyt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n injectable hydrogel — A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trial, J. Chem. Educ., 97, 4158-4165 (2020)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共同作者(通訊作者為俞麟教授)。被提名人課題組含有兩位教師(丁建東、俞麟)。他努力將科研工作融入本科教學的改進,以高分子熱致水凝膠的研究為基礎,鼓勵和指導俞麟教授開拓本科實驗,這篇合作論文在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教育雜志發表。這是復旦大學化學學科歷史上在此刊的第三篇論文、高分子學科的第一篇,并被遴選為封面。

論文4: Hongjie Zhang, Wanqian Zhang, Hong Qiu, Gui Zhang, Xin Li, Haiping Qi, Jingzhen Guo, Jie Qian, Xiaoli Shi, Xian Gao, Daokun Shi, Deyuan Zhang*, Runlin Gao*, Jiandong Ding*, A biodegradable metal-polymer composite stent safe and effective on physiological and serum-containing biomimetic conditions, Adv. Healthcare Mater., 11, 2201740 (2022)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三通訊作者之一(另兩位來自于公司和醫院),第一作者為丁建東的博士生,該文含臨床實驗的部分結果。丁建東提出了金屬-高分子復合支架的概念,這源于其對聚酯涂層可加速鐵腐蝕這個反?,F象的發現,克服了鐵在體內腐蝕過慢而長期被學術界和產業界誤以為不能作為可降解支架的瓶頸。體外實驗、大動物實驗以及臨床試驗結果驗證了其設想。被同行稱為“新概念”、“首例臨床”;目前已進入三期臨床,最長隨訪時間26個月,累計927例,臨床效果良好。

論文5:Jian Tang, Rong Peng, Jiandong Ding*, The regulation of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cell-cell contact on micropatterned material surfaces, Biomaterials, 31, 2470-2476 (2010)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200字以內):通訊作者,提出學術思想和提煉半定量關系,指導兩位博士生開展研究。綜合大單體交聯技術、光刻技術、轉移技術等,提出并實現了在聚乙二醇(PEG)水凝膠表面穩定連接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細胞黏附短肽的微圖案,持久控制了黏附細胞的數量和接觸程度,首次建立了細胞接觸程度與干細胞分化程度之間的半定量關系。被美國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Mooney教授等所重點引用,被同行認為“of great importance”。

論文6:Kai Ye, Xuan Wang, Luping Cao, Shiyu Li, Zhenhua Li, Lin Yu, Jiandong Ding*, Matrix stiffness and nanoscal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ell-adhesive ligands direct stem cell fate, Nano Lett., 15(7), 4720-4729 (2015)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通訊作者,提出學術思想和設計決定性實驗。解決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干細胞分化的基質軟硬度效應和歐洲學者強調的表面化學影響的爭論,表明雙方論點均無錯誤(但未嚴格解耦),同時表明特異性細胞黏附和干細胞分化的調控存在臨界納米間距,有半定量特征。被美國MIT的Anderson教授等所重點引用;同行論文肯定其水凝膠表面圖案化“獨到”、研究細胞的方法“巧妙”、丁建東的工作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

論文7: Yuanmeng Peng, Qiongjie Liu, Tianlei He, Kai Ye, Xiang Yao, Jiandong Ding*, Degradation rate affords a dynamic cue to regulate stem cells beyond varied matrix stiffness, Biomaterials, 178, 467-480 (2018)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通訊作者,提出學術思想,設計了可降解的高分子大單體,指導研究生等綜合自由基聚合、嵌段共聚物膠束納米蝕刻、轉移法等首次合成了含有RGD納米陣列表面的可降解水凝膠。發現材料表面的干細胞的分化受到了水凝膠降解速率的顯著影響,且并非材料參量變化的靜態疊加效果,提出了影響細胞行為的“dynamic cue”的概念和術語。這一概念被文獻建議“務必關注”;同行稱其為“key factor”。

論文8:Qiong Liu#, Shuang Zheng#, Kai Ye, Junhao He, Yang Shen, Shuquan Cui, Jiale Huang, Yexin Gu, Jiandong Ding*, Cell migration regulated by RGD nanospacing and enhanced under moderate cell adhesion on biomaterials, Biomaterials, 263, 120327 (2020)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通訊作者,提出了運用RGD納米圖案考察細胞黏附與遷移關系的研究思路,指導組員實驗,揭示了材料表面細胞遷移與黏附間的關系以及相關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2022年陳學思院士組織的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期刊Biomedical Polymers專輯的序言將其作為近年來全球醫用高分子領域7篇代表性文獻之一;2023年一論文稱其用“獨到的納米圖案化”揭示了細胞遷移等原理。

論文9: Yue Yu, Xiuli Wang, Yi Zhu, Yingning He, Hongrui Xue, Jiandong Ding*, Is polydopamine beneficial for cells on the modified surface? Regen. Biomater., 9, rbac078 (2022)(中國卓越期刊)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通訊作者。美國學者發現聚多巴胺為萬能膠水,多年來被生物材料界大量正面報道。但丁建東組在證實其作為中介連接生物大分子等可促進細胞黏附的同時,發現聚多巴胺本身降低了細胞總活力。指導三屆研究生確證此現象、并合理解釋。發現“明星分子”的“反?!奔毎憫耐瑫r,還揭示了細胞在材料表面黏附與遷移的關系。被同行論文稱為非特異性黏附仿生界面揭示細胞遷移等規律的代表性工作。丁建東課題組多年來的系列工作所揭示的原理推動了國際首款通過表面改性促進快速內皮化的左心耳封堵器的全鏈條合作。

論文10:Yang Shen, Wanqian Zhang, Yumei Xie, Anning Li, Xiuli Wang, Xianmiao Chen, Qingsong Liu, Qunsong Wang, Gui Zhang, Qiong Liu, Jianxiong Liu, Deyuan Zhang*, Zhiwei Zhang*, Jiandong D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to enhance cell migration on biomaterials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3D structural design of occluders to improv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s, Biomaterials, 279, 121208 (2021)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三通訊作者之一(另兩位來自于醫院和公司),第一作者為丁建東的博士生。該文含臨床實驗的部分結果。丁建東提出總體學術思路,復旦大學負責表面改性原理,廣東省人民醫院負責臨床,深圳先健公司負責產品工藝和推廣。同行的論文指出:“丁團隊合作研發的產品為首款含納米涂層的左心耳封堵器,表現出優異的細胞響應,在全球范圍迅速推廣”,此合作研究為“通過表面改性調控細胞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杰出代表”、“由中國丁團隊所開創”。

專利1:丁建東、俞麟,一種可降解的溫敏性物理水凝膠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0510112403.6(2005年12月30日),專利號:ZL200510112403.6(2008年10月22日)
專利實施情況和被提名人的主要貢獻:第一發明人。熱致水凝膠面向應用的兩個核心專利之一,提出一種基于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可降解高分子熱致物理水凝膠,具有升溫產生溶膠-凝膠相轉變的特征以及可降解性,可作為藥物緩釋載體的平臺型技術。經復旦大學批準向公司轉讓。

專利2:丁建東、俞麟,一種物理交聯的水凝膠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0910049664.6(2009年4月20日),專利號:ZL200910049664.6(2013年4月10日)
專利實施情況和被提名人的主要貢獻:第一發明人。復旦大學批準同時轉讓的另一個核心專利?;谒l現的熱致水凝膠的分子量分布效應,提出了嵌段共混的策略,顯著擴大了可熱致凝膠化的共聚物分子參數的窗口,提高了可重復性以及相轉變溫度的可調節性。

專利3: 丁建東、俞麟,一種可降解的溫敏性化學交聯水凝膠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0610148155.5(2006年12月28日),專利號:ZL200610148155.5(2009年12月9日)
專利實施情況和被提名人的主要貢獻:第一發明人,提出了一種化學交聯的智能型可降解醫用水凝膠的思路。復旦大學已向公司轉讓了該專利。

專利4:丁建東、齊永麗、何垚,運用多層設計調節降解速率的金屬-高分子復合支架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中國發明專利,專利申請號:201910288652.2(2019年4月11),專利號:ZL201910288652.2(2020年10月10日)
專利實施情況和被提名人的主要貢獻:第一發明人。發明了金屬-高分子復合的下一代可降解冠脈支架的源頭技術,其獨特的多層設計使得材料在體內環境下的降解呈現速率可調,以高分子涂層調控金屬腐蝕的速率,滿足心血管等臨床的需求。

專利5:丁建東、齊永麗、李昕、何垚、李佩澤,疏水涂層、其制備方法、應用及可吸收植入式器械,中國發明專利,專利申請號:201910288635.9(2019年4月11),專利號:ZL201910288635.9(2021年4月2日)
專利實施情況和被提名人的主要貢獻:第一發明人。為金屬-高分子復合的可降解冠脈支架建立了后續的二代產品核心技術。表面改性技術的引入實現程序式降解,更好地符合心血管等臨床的需求。

專利6:丁建東、唐敬玉、曹丁凌格、俞麟,一種遇含水溶劑快速溶解或分散的高分子復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中國發明專利,專利申請號:202010171092.5(2020年3月12日),專利號: ZL202010171092.5(2021年8月20日)
專利實施情況和被提名人的主要貢獻(限200字):第一發明人。能在醫院現場快速溶解,就便于聚合物干態存儲和運輸,從而降低冷鏈物流成本。然而,高分子的快速溶解是個經典的學術難題,水相溶解尤其困難。該技術利用生物相容的水溶性小分子添加劑與所合成的聚合物復合、且實現分子水平的配位,一方面可以獲得含小分子的聚合物干粉,另外一方面可實現其手搖半分鐘內在水中的快速溶解,可顯著提升熱致水凝膠產品的競爭力。

著作1:丁建東 等著,《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上)》,ISBN-978-7-03-070271-5,科學出版社,北京(2022年2月)
著作2:丁建東 等著,《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下)》,ISBN-978-7-03-070272-2,科學出版社,北京(2022年2月)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叢書”(含系列分冊專著)編委會邀請丁建東作為分冊主編負責對《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一書組稿。丁建東邀請了多位活躍專家一同參寫,并對上下冊全書的所有各章進行了修改和校對。丁建東本人撰寫了第一章以及第二、四、十三章等,共計144頁、約17萬字。此書得到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涵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基礎知識、學術前沿到產業應用。

著作3:丁建東、劉宣勇、憨勇 等著,《生物材料表界面與表面改性》,ISBN 978-7-03-068898-9,科學出版社,北京(2022年6月)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這是丁建東教授在疫情封控期間主持撰寫的第三部書籍。丁建東邀請了多位活躍專家一同參寫,并對全書的所有14章進行了修改和校對。丁建東本人撰寫了第一章以及第十二、十三和十四章。此書得到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

標準1:2022年9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準了一個由中國團隊建議和起草的新的標準(標準號:ISO/TS 24560-1: 2022;名稱:Clinical evaluation of regenerative knee articular cartilage using delayed gadolinium-enhanced MRI of cartilage (dGEMRIC) and T2 mapping)。
主要貢獻及引用評價情況: 301醫院和中檢院組織參與起草該標準的多家單位向中國標準化委員會報備,復旦大學為第三單位,丁建東為復旦大學的代表。復旦大學丁建東團隊的主要貢獻是奠定其學術基礎,相關工作最終也以論文的方式予以發表。其中一篇為:Xian Xu#,*, Jingming Gao#, Shuyun Liu, Liang Chen, Min Chen, Xiaoye Yu, Ning Ma, Jun Zhang, Xiaobin Chen, Lisen Zhong, Lin Yu, Liming Xu*, Quanyi Guo*, and Jiandong D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non-invasiv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ormal and regenerated cartilage.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8, rbab038 (2021)。丁建東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其他來自中檢院和301醫院),其博士生為共同一作。
更為詳細地建立關節軟骨細胞外基質中兩個主要的生物大分子膠原和糖胺聚糖的濃度與核磁共振橫向和縱向弛豫時間之間定量關系的基礎研究見合作論文:Jingming Gao, Xian Xu*, Xiaoye Yu, Ye Fu, Hongjie Zhang, Siyi Gu, Dinglingge Cao, Quanyi Guo, Liming Xu, Jiandong Ding*, Quantitatively relating magnetic resonance T1 and T2 to glycosaminoglycan and collagen concentrations mediated by penetrated contrast agents and biomacromolecule-bound water.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10, rbad035 (2023)。其中,第一作者為丁教授的博士生,丁建東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另一位來自301醫院)。
組織工程再生軟骨在活體的轉歸需要有效的臨床無損檢測判斷標準,再生組織生物成分的影像學評價對于軟骨組織工程技術的開展及療效評估具有重要意義。團隊利用基質誘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MACI)修復關節軟骨,采用磁共振T2 mapping和dGEMRIC技術對關節再生軟骨主要細胞外基質成分進行檢測。合作者開展了25個臨床病例一年MRI的隨訪。上述兩篇論文的研究奠定了中國主導的借助對細胞外基質中兩個主要的生物大分子膠原和糖胺聚糖的檢測建立MRI標準的學術基礎。

代表性獎勵榮譽情況

(1) 丁建東、俞麟,可注射性熱致水凝膠,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授獎單位:教育部(2014年1月)
被提名人主要貢獻:第一完成人;完成單位:復旦大學。提出了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熱致水凝膠的分子設計新途徑;揭示了物理凝膠化機理,并顯著擴展了可熱致凝膠化聚合物的成分范圍;發展了熱致水凝膠面向醫學應用的新策略。

(2) 楊玉良、丁建東、張紅東、于同隱,高分子鏈構象及其粘彈性的統計力學理論,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授獎單位:教育部( 2002年2月)
被提名人主要貢獻:第二完成人;完成單位:復旦大學。主要貢獻為柔性高分子無規線團以及剛性高分子非線性流變行為的基礎研究。

(3) 楊玉良、丁建東、張紅東,含液晶體系的靜態和動態行為及PDLC材料,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授獎單位:教育部( 1999年1月)
被提名人主要貢獻:第二完成人;完成單位:復旦大學。主要貢獻為液晶液滴的光散射公式推導和偏振光學圖案的理論計算,以及兩者通過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體系的實驗驗證。

(4) 丁建東團隊,可注射性熱致水凝膠,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 授獎單位: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組委會(2015年11月,科研成果)
被提名人主要貢獻:丁建東課題組從基礎研究到面向轉化的成果之一;完成單位:復旦大學。將可注射水凝膠用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流體墊等醫學場景。

(5) Prof. Jiandong DING, Prof. Lin YU, Dr. Jingyu TANG, Ms. Caiyun CAI, Ms. Dinglingge CAO, Ms. Jiayue SHI, Mr. Weihan RAO, Mr. Shuquan CUI, Mr. Xiaobing CHEN, Ms. Yi ZHANG, Ms. Siyi GU, Mr. Hancheng WANG, Ms. Wen GUO,Intelligent thermo-responsive physical hydrogel(智能型溫敏物理凝膠),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授獎單位: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組委會(2021年3月)
被提名人主要貢獻:丁建東課題組從基礎研究到面向轉化的成果之一;完成單位:復旦大學。發明了一種基于可降解嵌段共聚物的可注射、可噴霧的高分子的水體系,注射或噴霧后在體溫作用下自發形成物理水凝膠,為藥物緩釋載體的新型平臺技術。

(6) 彭慧勝、楊武利、王芳、丁建東、馮嘉春、邵正中、汪長春、郭佳、張紅東、楊東、何軍坡、劉順厚、江明、楊玉良,“頂天立地”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于同隱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授獎單位:國家教育委員會(2023年)
被提名人主要貢獻:作為第四完成人(總計14人)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單位:復旦大學。丁建東長期以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培養了大批人才。2019年,丁建東課題組獲復旦大學首屆十佳“三好”研究生導學團隊。

(7) 1997年1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授予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個人榮譽;兩年一次,全國所有學科共評出100名,平均每個二級學科約一名,不分等級)

(8) 2000年6月,獲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個人榮譽;全國文理學科共100名)

(9) 2010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個人榮譽;2009年度申報)

(10) 2016年6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系列的“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個人榮譽;在萬人計劃的7個層次中,這是針對國內科研人員的最高層次)

*以上信息由會士個人更新和維護。

国产一区 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