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學生參與自媒體創作——“玩”自媒體須理性謹慎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09日 09:21教育裝備網
“考試周生存指南”“一周穿搭合集”“社團活動分享”……時下,打開社交媒體平臺,隨手一搜就能發現一些高校大學生博主,粉絲破百萬的也不在少數,視頻熱度甚至超過很多全職博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部分高校相關專業甚至把自媒體賬號運營納入專業課學習范疇。大學生做自媒體創作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怎樣平衡學業與自媒體創作?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1
一些大學生做自媒體受歡迎
浙江傳媒學院大三學生陳葦婷從高中便開始運營自媒體賬號,目前全網粉絲量已突破50萬。“周六周日集中拍攝,工作日利用碎片時間處理素材、剪輯視頻、撰寫腳本”,她對自己的時間安排有著清晰規劃。
“一開始做自媒體是因為喜歡記錄生活,隨著賬號關注度的提高,自媒體為我帶來了很大的個人成長,比如表達能力、溝通技巧、時間管理能力和抗壓能力。”陳葦婷說。
“在自媒體從業者中,大學生不在少數。”某自媒體平臺從業人員王紀劍告訴記者,大學生的身份特點自帶流量,很受平臺歡迎。
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就業指導教師馬運澤看來,相比中學時期,大學階段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為自媒體創作提供了條件。“學校會開設一些與自媒體有關的選修課和微專業。各學院的新媒體中心也會鼓勵有意愿做自媒體的學生參與實踐。”
“作為新一代數字原住民,大學生對熱點捕捉能力更強、接受新鮮事物程度更高。”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姜朝暉認為,通過自媒體收獲關注甚至收益,可以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理想,一定程度上對今后就業創業也有裨益。
2
熱情高但內容規范性、創新性是挑戰
盡管大學生自媒體創作熱情高漲,但內容同質化問題日益凸顯。
有關數據顯示,大學生關聯分類前三的內容分別是教育、生活記錄和美食,而專業科普、文化紀實等深度內容較少。
“學生通過自媒體記錄生活的相對多一些,創作類的還是少數。”王紀劍觀察到。
例如,經常有大學生抱怨,自己拍視頻剪視頻幾小時,瀏覽量幾百,點贊幾個。“拍來拍去就幾件事,不是生活Vlog,就是學習打卡、美食穿搭,要是‘不整活’,根本沒人看。”
一些大學生找到了破局之道。“發掘特長很重要,其次多參考其他博主的拍攝特點、剪輯風格。”陳葦婷分享了她做自媒體賬號的心得:“最重要的還是產出高質量作品,在各方面不斷學習、革新,才能吸引粉絲。”
內容規范性也是一大挑戰。在王紀劍看來,部分大學生不僅對平臺規則把控能力不足,對內容界限把握能力欠缺,甚至出現一部分大學生為了博眼球而無視平臺規則的亂象。
“在幫助相關專業學生做就業指導時,網絡素養的引導也是重要的一環。”馬運澤說:“支持學生實踐的同時應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自媒體發展到現階段,不論是平臺監管還是內容創作,都經歷了幾輪革新,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湖北經濟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師曾曉建議,高校學生更應深入思考專業背景帶來的差異化內容,發揮專業優勢,持續更新迭代,才能在互聯網浪潮中抓住機遇,提升自我。
3
須在學業與創作間尋找平衡
如何平衡學業與自媒體創作?高效利用碎片時間是重要解決方案。馬運澤建議,大學生可以利用周末或日常閑暇時間進行視頻素材的剪輯拍攝。
“建立系統化的內容模板和素材庫,也能大幅減少重復勞動,提升創作效率。”曾曉建議。
她還提到,將專業所學融入內容創作,既能打造具有差異化的精品內容,也是對專業知識的一種深度融合與實踐。
湖北經濟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李鳳就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在自媒體平臺做出了“爆款”視頻,由此在湖北農業博覽會上被選為高校助農直播新媒體伙伴,助力當地農民增收。
成熟理性的心態同樣重要。“大學生投身自媒體行業時,應警惕單純追逐短期熱點和經濟收益的傾向。”姜朝暉指出,過度關注流量和變現容易導致心態失衡,且網絡上不可避免的負面評論也需要創作者以成熟冷靜的態度去應對和消化。他建議,大學生應始終以學業為重,自媒體實踐可以被視為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是學業之余的補充。通過扎實的專業知識學習和綜合能力提升,為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本報記者王陽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