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法治教育多方協同格局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0月17日 13:49教育裝備網
■渝檢護“未”團隊突破了“法治教育僅靠學!钡暮唵握J知,形成了“司法引領、多方協同”的共育格局
■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
近期,中央宣傳部授予重慶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團隊代表(簡稱“渝檢護‘未’團隊代表”)“時代楷!狈Q號。自2004年成立以來,該團隊始終堅守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一線,積極構筑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全方位保障體系,為推動未成年人保護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用心解難題,用愛伴成長”。從渝檢護“未”團隊代表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心系萬家、胸懷大愛的為民情懷,可以感受到他們德法相伴、守護正義的法治精神,更能體會到他們以法治守護未來、用大愛播灑溫暖的高度責任感。
尤其可貴的是,他們在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涉未成年人案件的過程中,還深入開展法治教育、矯治幫扶、犯罪防治等工作,與其他政法機關形成合力,與多部門加強協作,吸納志愿者、心理咨詢師參與,帶動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加入,由此形成的經驗總結和制度建設都可圈可點。
從實踐看,渝檢護“未”團隊突破了“法治教育僅靠學!钡暮唵握J知,形成了“司法引領、多方協同”的共育格局。這種共育格局,不僅構建了未成年人法治素養培育新生態,也為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了新思路。
未成年人是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的特殊群體,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非常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給予特別的關心和愛護。未成年人既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保護,也需要網絡、政府和司法保護。這其中,司法保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檢察機關如何履職盡責?我們看到,渝檢護“未”團隊的很多做法都可圈可點。比如,堅持寬嚴有度、德法相濟。據報道,該團隊對誤入歧途的孩子,協同健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在其幫助下,曾經的失足少年有的成為養殖大戶,有的考上了法律專業研究生。
“他們并非無所不能,但為了孩子竭盡所能”,護航未成年人成長,渝檢護“未”團隊不拋棄每一個受害兒童,不遺漏每一個困境孩子。在實踐過程中,他們構建了很多首創性機制,比如推動建立全國首個省級教職員工入職查詢平臺,筑牢未成年人保護“防護墻”;建成檢警醫“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讓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在溫馨的“避風港”一次性完成詢問取證,同步接受救治和心理疏導。
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比如,堅持保護與教育相結合,增強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提升未成年人的法治觀念。在這方面,渝檢護“未”團隊同樣用心用力,他們走進各級各類學校,將法治種子植根于未成年人心房;他們協同公安、法院和有關黨政部門,聯合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專項行動;他們堅持從政治上著眼、在法治上著力,把旗幟鮮明講政治體現到司法辦案實效上。
渝檢護“未”團隊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因地制宜,在實踐中把握事實,精準發力。毋庸諱言,傳統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問題:學校承擔了過重責任,而司法機關則局限于“事后懲處”角色。這種分工導致保護環節出現斷裂層——預防與懲戒脫節,教育與矯正分離。而該團隊把脈問診,對癥下藥,取得了良效。
“司法引領、多方協同”,意味著檢察機關不能滿足于案件辦理的“終點站”角色,而是將司法資源前置于預防環節。不僅體現在走進校園,將真實的司法案例轉化為教育素材,使抽象的法治原則具象為生動的行為指引,還體現在通過創新,讓未成年人不僅在理性上理解法律,更在情感上認同法治精神,進而形成穩定的法治行為習慣。
“司法引領、多方協同”的共育格局,之所以高效,在于它超越了簡單的資源疊加,實現了保護要素的疊加效應。學校提供系統化教育場景,司法機關貢獻專業權威,家庭構建情感基礎等,這種多維共振的生態系統,使法治教育從外在約束內化為價值認同。
當前,我國正處于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培養具有法治信仰的新一代公民,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工程。渝檢護“未”團隊探索的新路徑,為這一工程提供了寶貴的地方經驗。期待這種創新模式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激發更多探索,形成百花齊放的未成年人保護新格局。
未成年人保護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事實證明,未成年人保護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將“司法引領、多方協同”的模式制度化、規范化,讓更多孩子在法治陽光下健康成長,不僅推動司法文明和社會進步,更能為未成年人鑄魂,為國家未來夯基。
。ㄗ髡呦得襟w評論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