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創新精神 練就動手本領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1月14日 09:16教育裝備網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
別把科技教育簡單理解為傳授知識點
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旨在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礎。《意見》傳達出了兩點特別鮮明的導向:一是注重面向全體、面向人人的科技教育,讓每個孩子都可以進行科技創造和發明;二是強調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以實踐性為根基,培育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科技教育并非僅限于高科技領域,其核心在于培養孩子們發現現象、提出問題并形成科學興趣的能力,科技教育的實踐性是科學素養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育工作者在開展科技教育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課本知識,要給學生創造探究現象的條件,引導他們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需求,通過身邊的科技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發現現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去年開始,上海科技館推出了“科奇空間——家庭科創角”創新教育項目,旨在鼓勵青少年基于興趣,利用家庭、社會和科技館的資源,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科創角落。這些觀察、發現、動手的過程,培育了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推動科技教育從知識傳授向實踐與創新轉變。
對于學校而言,應依托自身資源條件,增設項目式實驗或活動,讓學生在實驗室或項目實踐中多動手操作。在強化科技教育的同時,也需要減少機械做題,將科技創新活動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勇于發現、敢于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品質,為培育創新人才增加更多可能性。
(本報記者 于珍 采訪整理)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永和:
加強學生工程技術基礎素養的培養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全面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的內涵應當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是人類的重大社會實踐活動類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科技教育是培養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應有之義。此次發布的《意見》,明確了中小學科技教育指向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認識、理解、探索、發現外部世界運行的規律,更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工程技術基礎素養的培養,突出實踐育人、項目驅動、跨學科、創新能力培養等。
科技教育為何在實踐中難以落地?其核心問題是缺少系統性的課程資源建設。我們應以《意見》發布為契機,組織力量圍繞信息科技、能源材料、綠色發展、航空航天等跨學科領域,全面設計融入前瞻教育理念的科技課程,開發課程資源、實踐材料、教學指南,形成對于教師來說“即用型”的資源體系。
此外,我們期望通過《意見》中如探究實踐“領航行動”等計劃的落實,組織科技前沿領域專家和教育領域專家協同攻關,實現科技創新向教育教學轉化,建設更多適用性科技課程資源,讓中小學生領悟科技前沿的魅力,在與科學家、工程師的接觸過程中,領悟科學家、工程師是如何實踐和解決問題的,理解科學和技術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激勵學生樹立人生科技夢想。
(本報記者 鄭翅 采訪整理)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北京大興一中校長王殿軍:
讓孩子在動手探究中點燃科學夢想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為中小學科技教育破除梗阻、行穩致遠提供了全方位指引。
《意見》提出的“三位一體”課程新生態,圍繞前沿科技構建“基礎認知—綜合應用—創新突破”的培養路徑,統籌多學科資源,從根源上破解了長期困擾實踐的學段斷層、學科壁壘難題。從教學空間建設到數字資源共享,從教研引領到家校社協同,《意見》的每一項舉措都回應著課堂的真實訴求。
《意見》的價值不僅在于明確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核心的育人重點,支撐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更難能可貴的是,它錨定2030年建立科技教育體系的目標,通過六大重點任務系統勾勒出實踐路徑,每一項都直擊關鍵,讓科技教育回歸“激發好奇心、培育科學精神”的本質。
我深切期待各地以《意見》為行動綱領,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動手探究中點燃科學夢想,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筑牢最堅實的基礎教育根基。
(本報記者 汪瑞林 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