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進度條”持續刷新
http://www.yanjunaudio.com2025年11月17日 14:36教育裝備網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總動員。
一年后,教育強國建設進展如何?11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情況的匯報。
“一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有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實,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睍h充分肯定教育強國建設成績,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航向已定,風帆正滿。教育強國建設不斷邁向發展新境界。
鑄魂強基,教育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
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海,歌聲如潮。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首都3000多名學子唱出赤誠信仰,廣大青年學生樹立“銘史承志、強國復興”的遠大志向。
這一幕,生動印證了一年來教育戰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擔當,讓人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
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適應人口結構變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一年來,圍繞教育強國建設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提出明確要求,作出明確部署。
教育部黨組第一時間貫徹落實。《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啟動20項重點任務,兩批次六大類41項試點逐項推開。以“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主題,自4月24日到7月3日,70天內召開7場片區調研座談會,調度指導各地和學校改革提速。
這一年,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教育強國建設重點任務加快落地。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加全面深入:帶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打造“行見八閩”“之江系列”等“大思政課”品牌,深入推進“五育”并舉,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
統籌人才自主培養和科技自立自強更加暢通有力: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緊貼產業一線批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在多地率先布局,職業教育更加精準對接產業園區產業鏈條;
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更加普惠優質:統籌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和優化布局,出臺實施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持續迭代;
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更加系統扎實: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鞏固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成果;
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格局更加健全完善:構建教育戰略合作體系,深化國際教育科研合作,打造多邊平臺和合作品牌……
一系列進展,轉化為飽滿亮眼的數字——
高校1100余萬名學生、37萬名教師開展國情調研、理論宣講、科技創新、文化傳承、學農支農等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職業教育供給現代產業70%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來華學歷生中碩博士占比達37%。
一系列成績,轉化為可感可見的圖景——
思政引領力不斷彰顯,人才競爭力穩步提升,科技支撐力持續增強,民生保障力日益堅實,社會協同力有效強化,國際影響力明顯擴大。
一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各有關部門各地密切協同,47萬所學校、1885萬名教師、2.86億名學生努力奮進,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
打破“圍墻”,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駛入“快車道”
揚子江畔,高?萍紕撔氯招略庐。太湖之濱,科技成果轉化八方助力。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坐落于此。中心聚齊高?蒲腥藛T、技術職業經理人、產業人員、金融人員,如同一個“反應場”,不斷發生“化學反應”,推進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多次就此展開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立足“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任務,作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重要部署。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接續奮進,久久為功,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培養更多國家急需的創新人才。
面對時代命題,必須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已成為教育戰線的深刻自覺。
黃浦江由東西轉向南北的首個轉彎口,佇立著聞名遐邇的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
在這片覆蓋17平方公里的區域里,匯聚了4000余家科創企業。每天臨近午夜,“大零號灣”依然燈火通明。一街之隔的上海交大校園,學生創新中心里,工程實訓、科創競賽、項目路演等活動熱火朝天。青年學子在實驗室中不斷成長,奇思妙想隨時可以接受市場的驗證。
一年來,教育戰線持續打破“圍墻”,構建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的完整鏈條。
鏈條上,是史無前例的改革力度——教育部高規格部署實施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加強戰略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力度為歷年之最。
鏈條上,是固本強基的人才培養——本、碩、博理工農醫類招生分別占比50%、60%、80%以上,“強基計劃”累計錄取4萬多人,加強14個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建設。
鏈條上,是流程再造的堅定決心——沒有寫學位論文,也能拿到含金量十足的碩士學位,學位法首次明確可以通過實踐成果申請學位,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緊貼產業一線承擔課題1萬多項,將校企聯合培養貫穿始終,推動體系重構、能力重塑、評價重建。
與此同時,錨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教育戰線開展遠征,為國家的創新大廈澆筑最牢的地基,為未來的知識版圖繪制最初的輪廓。
啟動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在9大領域發起100多項先導項目,帶動各地加強高校基礎研究布局;啟動實施中央高校青年教師科研創新能力支持項目,長周期培育未來科技力量。
加快匯聚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要素,教育戰線正努力跑出教育加速度,助力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
教育民生“禮包”,分量十足抵人心
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全國約1200萬名學前一年兒童迎來了不一樣的新學期。
根據《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經測算,僅今年秋季一個學期,就將減少家庭支出200億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深沉的人民情懷始終如一。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他飽含深情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就有關工作作出部署:“要著力解決教育領域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適應學齡人口變化,統籌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和優化布局,不斷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教育戰線積極探索,勇于破題。
人口,是教育資源配置的核心變量。當前,學齡人口規模和分布發生顯著變化,唯有科學前瞻布局,方能有效應對學齡人口的“排浪式”變化,為推進教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大屏幕上,村鎮星星點點;輕敲鍵盤,基層學齡人口數據、學位配置、教師結構一目了然。四川等地通過繪制學齡人口數字地圖,直觀呈現區域教育資源及未來10年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科學指導市縣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建立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科學規劃布局城鄉中小學,加強資源跨學段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走向縱深,加快成型。
從“資源配置”到“教師隊伍”,再到“縣中振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貫穿一年來的奮發進取。
教育系統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為抓手,健全教師教育培養培訓體系,著力提升教師培養質量,引導廣大教師深刻體悟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義,不斷把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轉化為腳踏實地、潤物無聲的日常行動。
縣中,猶如鄉村教育的“燈塔”、縣域教育的“龍頭”,是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關鍵樞紐點。教育部召開全國縣域普通高中振興現場推進會、六部門印發《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以24條具體舉措規劃縣中振興的實施路徑。
如期建成教育強國,任務艱巨、時不我待。
一年多來的工作進展表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教育戰線全體干部師生勠力同心,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正由點及面、串珠成鏈,匯聚成推動教育事業爬坡過坎、系統躍遷的磅礴力量。
藍圖長卷啟,錦繡入畫來。
教育戰線將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把教育強國建設向前推進,持續為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力。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